朱元璋对应天(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自从占据应天后,他才积聚了雄厚的势力与张士诚、陈友谅形成对抗。但是在建国称帝后,朱元璋就不得不面临两个大难题:第一个是选择何处作为国都,第二个是用什么方法来维持朱家的统治。
早在朱元璋的大军从和州横渡长江攻下太平的时候,太平府名儒陶安便认为应该再取应天,将其作为根据地。如今国都的选择成了首当其冲的大事,被朱元璋提到日程上并交于各大臣商议。
其中冯国用、叶兑等人都建议以应天为都,进而可以虎视两淮,支援北征,退可以划长江为天险。不仅冯、叶二人由此主张,文臣们也一致认为当以应天为国都。这个建议提出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到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六月,朱元璋下令在钟山南面建造新的宫殿,由于城中面积不够开阔,不得不扩大了应天的旧城,到第二年九月,全部完工,不过,这还只是朱元璋作为吴王时的都城。
从洪武元年(1368年)在应天称帝,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收复辽东,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统一,在这20年间,朱元璋的统治的疆域由东南一角扩大了数倍,成为了举世瞩目的大明帝国。
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应天这个吴王时代定下的国都,已经不能更好地适应时局的发展。元帝虽然溃逃到了北面荒漠,但仍是蒙古大汗,有着强大的军事力量,随时有南下恢复元朝的可能。与此同时,沿海海寇的侵扰也成为了国防的大问题,国都应该是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也是国家安定的根本。国防与国都成为了这个时期最受朝野瞩目的问题。
当初朱元璋定都应天主要原因还是考虑到经济中心的问题。首先,江浙地区有长三角作为全国的大粮仓,应天的富庶程度堪称全国之最;其次,早在朱元璋攻下集庆改名应天的那时起,到建立大明帝国,风风雨雨历经数十年,文武群臣对这片土地早有了感情。即使是朱元璋本人,也不愿意就这样轻易放弃。
另外,朱元璋向来节俭,考虑到另建国都需花费一大笔银子,建国后百废待兴,此事必然加重百姓的负担,除此之外,朱元璋的部下,不论是文臣还是武将,多数都是江淮地区的人,远走他乡,这是多数人所不愿意接受的。
但是从军事方面考虑,很明显应天的位置不太适合北方的战事。洪武元年,徐达攻下汴梁(今河南开封),朱元璋曾带着太子朱标一行人对汴梁做了实地考察,从地理位置上来讲,汴梁位于北方中兴地带,可惜的是四野空旷,无险可守,一旦敌兵来犯,势必四面受敌,因此得出结论,汴梁不适合定位国都。
可是为了应对西北的战事,不能没有一个军事上进行补给的基地用来囤饷和补充军力,于是朱元璋与大臣们商议之后决定效仿古达的两京制,南方地区以应天为都城,称为南京,北方地区以汴梁为都城,称为北京。
这南北两京不过也是朱元璋的权宜之计,除此之外,他还有其他的备选方案。洪武二年八月,陕西平定,北方全境归入大明王朝的版图,因此西安也曾被列为选择之地。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让太子朱标亲自带人巡视西北,针对迁都一事进行实地考察与比较,并根据实地绘图。可是朱标在第二年便去世了,这一次迁都大业又被搁置了下来。
除了西安,还有洛阳、北平也都被朱元璋列入可选的范围,可是这些地方因战乱多年,百姓还处于休养生息阶段,大肆营建国都无疑会让百姓加重负担,显然不得人心。
最离谱的还是朱元璋的老家临濠(凤阳)也被列入了国都之选。可是这个地方不论从那个方面来讲都不适合作为国都,只不过碍于朱元璋有光宗耀祖的意思,大家不好劝阻而已。最终朱元璋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才放弃了建都临濠的想法。
选来选去,朱元璋也没有作出最后的定夺,还是以南京作为国都。直到他去世之后,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夺了朱允炆的皇位,这才力排众议将国都迁往北平,这才有了“天子守国门”这么一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