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 于连究竟爬了多少次梯子?

这个“危险”的女人给于连带来了爱情和地位,但也带走了他的生命。逆光中,梅婷撕碎枕头让羽毛飘散,又捡起来紧紧抱住,母亲似的怜悯、情人般的决绝等多种感情夹杂其中,破碎的岂止是德·瑞纳夫人的心,观众的心也跟着一起碎了。

张弌铖:我们要表达的是一个精神内核,绝不是去符合原小说。如果撇不开小说的禁锢的话,是飞不起来的。我认为导演没有说要把戏排得让大家都明白,而是让大家感受到一种能量。不要尝试着理解我们到底在说什么,去感受。

张弌铖在舞台上纵横驰骋,在梯子上攀爬展示“梯子solo”技能,又变换意大利语、德语、拉丁语、英语等多种语言凸显于连过人的才华,动人的感情戏和独白直戳观众内心。他将自己从原著中解放出来,把舞台当做最真实的生活,在自我对抗中完成思想碰撞。

罗欢:这三个人的爱情故事里唯一的赢家是玛蒂尔德小姐,她不仅爱过于连,也得到过于连一段时间的爱。最后他死了,德·瑞纳夫人也去世了,但只有玛蒂尔德像她曾经崇拜的王后一样,不仅捧着她爱人的头颅,还完成了自己精神上的一种超脱。

玛蒂尔德任性张扬,敢爱敢恨,罗欢将这种性格力量无限扩展,点燃了每一个观众。奥赛罗手捧爱人头颅的疯狂,与爱欲互相掌控的鲜活,通过语言和歌唱生猛地撞击着舞台,这似乎是一个有精神病症的女人,但丝毫不影响观众报答以同样的喜爱。

孟京辉的《红与黑》,我真心的说,我认为他在迈向一个巅峰,这个戏它收敛、善意、温柔、悲悯,展示了爱、欲、挣扎、批判,而且又是个平稳叙事,他这次真没折腾你。(抖音)

看完能明白铖哥说的,孟导在这部戏里揉进了太多他的深情和细腻。于连的每一场感情戏都很生动,每一段独白都很动人,张弌铖是于连,又不是于连,小说里的于连我说不上喜欢,但是这个舞台上的于连,我想给他如同他对夫人那样的爱。(豆瓣)

1.把意识流表现得很直观。比如于连心路历程,去德瑞纳太太家前一段心理独白,他的矛盾延宕(像哈姆雷特)但每一次都是用拿破仑激励自己的行动。比如德瑞纳太太的枕头何尝不是她的心,破了又捡起紧紧抱着。比如玛蒂尔德小姐心中喷射的火焰表现在她夸张甚至不受控制的张牙舞爪。

2.形式上,两个女人的两抹炽热的红。贵族们的高谈阔论,正适合戏剧语言的表达,他们在餐桌上在高楼上,或正襟危坐看似一本正经和肃穆,或风度尽失。然后就是光影的运用了,爱的缠绵,心理的争斗。还有台词,有时候觉得有点解构。还有对玛蒂尔德小姐的“审判”,说她是精神症那部分也很现代主义。

三天了,我的思绪仍然沉浸在纠缠不清的疯狂里。能感觉到其突破与先锋,谢谢让我爱上戏剧独特的表达方式。(豆瓣)

好像突然能“看懂”一点老孟了——因为发现不需要期待看懂。他永远是剧场里的小孩,你只要看着他建构一切又随心所欲砸碎一切就好。以前很烦他把观众耍得在入戏与出戏间反复横跳,今天忽然意识到入戏出戏根本无关紧要。你以为他在用万花筒的伎俩做戏,也许筒里其实什么也没有,视线只是透过空心筒。就看吧。挺好的。世界上应该有孟京辉。(梅婷在逆光中撕碎枕头让羽毛飘散那场戏,太动人了……可能是整场戏最不孟京辉但最动人的一刻。神学院神父把反光保温布当披肩穿,这样的道具设计莫名让我感动。)(豆瓣)

舞台设计真的太棒了,光影效果、在观众间的演绎、开头的喝酒和餐桌戏。后半场男主和两位女主的爆发力惊人。(豆瓣)

原著党还是很满意的。台词密集和三个小时的改编体量超出我的想象!且幕布和光影效果太创新了。开场饰演于连父亲的演员一上台就喝掉了四瓶啤酒,让我瞠目结舌。(豆瓣)

三个小时的话剧,从一开始平淡到渐入佳境到昏昏欲睡到最后三位主演对话激烈碰撞出这部剧的高潮……

太喜欢了,天生会演的天才演员张,太有感染力了,梅婷老师太高雅了,演得太好,罗欢让人忙艳。每一个演员都让人感动,惊艳。如果再来长沙,二刷(大麦)

空花组就是这么极致、热烈又真诚,他们拥有让舞台每个角落都激荡着丰沛情绪的能力,所到之处皆地表升温,疯狂燥热。

张弌铖、罗欢、李智浩、杨佐夫、吕京、郭炳琨、张功长、陈育新、刘爽、张亚茜,各有所长,配合默契,时而沉静,时而爆发,在舞台上演绎着各种不可能性,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办不到!

《红与黑》的燥热将持续点燃天津、成都、南京、杭州、上海,给寒冷的天气上上火。在这里,懂与不懂并不重要,感受才是一切的基石。抛弃日常的秩序和规则,和舞台上的他们一起体会能量的释放,感受孟京辉在《红与黑》中寄托的温柔与善意。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