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堂课】安德拉什·席夫谈为何选择上演贝多芬的《皇帝

  激越、哀婉、灵动、深情,能把这些丰沛情感熔于一炉的匈牙利钢琴演奏家安德拉什·席夫,昨晚与指挥安德鲁·曼泽合作,在北德广播爱乐乐团的伴奏下,直接把第18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首场古典音乐会,推向了此次艺术节的第一个西方音乐演绎巅峰。连绵不绝的掌声,是观众给予最热情的回馈。

  虽然毕业于李斯特钢琴学院的席夫是巴赫的权威诠释者,但是这次他选择的曲目是贝多芬的《皇帝》。演出前他透露了对贝多芬的崇拜以及为何要选择这首曲目:“贝多芬在身处的历史阶段,是一位伟人,不仅在音乐层面上如此,在人类的精神状态上也是。每个国家的每个人都熟知他的伟大。”席夫分析道,《皇帝》这支曲目是贝多芬中期作品,体现了其人生的挣扎——恰逢他的健康状况很不理想,日渐耳聋。因而,席夫认为该曲目其实展现的是积极向上、乐观明朗的人生观,“象征的是人类精神的胜利,而且饱含着深切的爱与诗意,不单纯是英雄主义。”他坦言,演奏之前做了很多功课,“我做准备时会追溯源头,包括阅读手稿、去图书馆研读相关资料。”他对于自己头上的光环和荣誉不以为然:“我并不是一个创造者,贝多芬是。我的演奏,首先要呈现的是对创造者的尊重。我只是音乐本身以及作曲家的仆人。”他补充道,“写在纸上的音符并不是音乐,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时把这些音符呈现成音乐。”

  他在20多岁时首次弹奏《皇帝》,“当时弹得糟糕极了,虽然我明白贝多芬想要传递什么,但是我没有办法把它演绎出来。这部作品需要有年龄的积淀才能演绎好,因为其中有着深刻的哲理——你当然不希望一个小孩在那里教你人生哲理,而是被时间冲刷过的人来演示,所以我觉得需要年龄的沉淀才能做到。”

  巴赫是他心目中的神,“是我全部人生的中心。我每一天的开始,就是弹一些巴赫的作品。”最近他又重新录制了一遍巴赫的作品:“人生的阅历和演奏经验丰富之后,我的理解会更深,这是多层次的,包括结构处理、表现方式等等。我年轻时可能更注重细节,而现在,我能看到伟大作品谋求的蓝图与格局,并将其演绎出来。”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朱光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影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